close

大約十年前第一次造訪寮國的時候,因為是工作出差,沒搜集什麼資料就出發了,哪裡有啥好玩、好看的,並沒有太多的概念,反正,跟著當地安排的行程走就對了。

 

 

 

那一次寮國之旅,雖然有點搞不清楚狀況,不過恬靜的田園景色和純樸親切的居民讓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。另外,還有一個印象是在首都永珍的某家旅行社門口,看到了一張在田野中散佈著許多大石塊的照片。我完全不知道那是哪裡,純粹好奇的想去看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後來才知道,我看到的那張照片拍攝地點在Phonsavan的郊區,而那些大石塊不單單只是石塊而已,而是經過雕鑿的巨大石壺。

 

 

 

當有機會再訪寮國時,那張照片的畫面又重新出現在腦海了。於是,這次認真的查了資料,親自去感受當年那張照片留給我的印象。

 

 

 

石壺區散佈的範圍在Xieng Khouang府首都Phonsavan的郊區一帶,因為範圍廣大而且郊區交通不便,所以想要一探石壺區,最好的方式就是在Phonsavan參加當地的Jar Tour

 

 

 

根據考證,這些巨大石壺的年代迄今約2500年前,也就是大約西元500年前左右的鐵器時代(Iron Age)。石壺的作用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,有考古學家認為是釀酒用;也有人認為是收集雨季時的雨水用,而當地的傳說呢,則認為當時那裡是巨人的生活部落。至於,數量龐大的石壺究竟怎麼製作?這些當地並不產的大石塊是從哪運來的?如何運來的?迄今仍是無解的謎。也就是因為有太多不確定,現今仍無法考究的問題,讓石壺區多了一層神秘的面紗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石壺的數量多而且又龐大,塞進一個人都不是問題。法國佬一直叫我和Keika進去石壺裡,他要幫我們拍照。不過聽完導遊介紹有少部分的石壺曾發現內有屍體存放,讓我覺得怪怪的,堅決婉拒。所以,他就自己下海當模特兒拍照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大部分的石壺都是沒有蓋子的,但有少數幾個有蓋子,蓋子上面還刻有人形的圖案。

 

 

 

 

開放參觀的石壺區總共有三處,在其中一處巧遇了一位曾經在台灣花蓮教過三年英文的美國人,他說的一口中文讓身為華人後裔的寮國Tour Guide慚愧不已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當天參加Jar Tour的所有團員;Winne、Keika和我,還有一位辭職到亞洲準備旅行兩年的愛爾蘭建築師,以及來自法國的表兄妹檔。原本我以為那兩位法國人是一對,不過他們說他們是表兄妹,只是一起結伴來法國旅行而已。很幸運的是這次的伙伴都很有趣,大家一起說說笑笑拍照玩了一天,回到市區後還意猶未盡的相約去了了下午茶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石壺區週邊的田園風光。導遊說,如果是10月來的話,稻田剛插上秧苗,草元也都是一片綠油油,可以說是最美的季節。不過對我來這,這樣的畫面已經很美了,唯一美中不足的是,那條牛實在太瘦了點。愛爾蘭建築師說,這畫面讓他想到離開已經大半年的家鄉,沒想到亞洲會有這樣的景色,出乎他的意料之外。

 

 

 

 

除了參觀三個石壺區外,Tour的內容還會順路去參觀釀酒村與手工紙的製作。寮國很喜歡喝用糯米釀造的酒,剛發酵好的味道嘗起來就像原住民釀的酸酸甜甜小米酒,而蒸餾過的就很像在喝高粱的感覺。不過那位曾經在花連幼稚園教書的美國人說,他覺得金門高粱比較讚。哈~這是當然的囉~~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